English

盘锦市实施“精神扶贫”工程

1999-10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岩 我有话说

自1995年春开始,盘锦市委提出在全市农村实施“精神扶贫”工程,有力地配合了全市扶贫攻坚计划,经过帮扶,最初确定的4700户贫困户中的90%实现了脱贫。他们的主要做法是:

首先,通过各种形式的动员会、座谈会、理论研讨会、经验交流会,把动员会开到了农户的炕头上。还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农村广播网,对“精神扶贫”工程进行了大量宣传,使全市上下对“精神扶贫”普遍关注和重视,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态势。并多次到县区调查研究,发动全市各级组织和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,对全市农村进行了拉网式调查,摸清了贫困户的数量和贫困的原因,建立了档案,制定了工作方案,明确了帮扶责任。还制定了有5大类35项内容的百分制《量化考核方案》,把“精神扶贫”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范围,为“精神扶贫”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,创造了条件。

“增智开愚、劝勤改懒、祛邪引正、送技扶能”是他们针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确定的工作内容,力图通过“扶心志、扶知识、扶技能”的不同层次工作,对症下药,分类指导。对文化素质较低的贫困户,采取教师、机关干部到家、到蔬菜大棚授课,中小学生包教家长识字等措施,开愚启智。同时鼓励他们振奋精神,克服自甘暴弃的思想障碍;对游手好闲、沾染各种不良习气的贫困户,组织党员干部同他们结对子,实行“一教、二帮、三管”,使其增强对家庭、对亲人、对自己的责任感,改掉不良习惯;针对那些思想惰,手脚懒、一味“等靠要”的农户,向他们宣传勤劳致富典型,帮助他们自立自强,勤劳致富;对科技水平低,劳动技能差的贫困户充分利用县乡职业教育中心、农业科技培训中心、农民技校、村民活动中心三级教育阵地,分期进行技术培训,引导他们依靠科技致富。

为配合和推动“精神扶贫”工程的开展,他们还组织送文化、卫生、法律、市场经济知识下乡活动。

他们及时总结宣传盘山县、盘山县太平农场、盘山县棠树乡、大洼县西安农场、大洼县田家镇马圈子村、兴隆台区兴隆乡八里村、双台子区城郊乡常家村等先进集体的典型,徐宝山、裴广禄、李浩、谷春明、孙洪凤等帮扶困难户脱贫致富的先进个人典型和南云龙、王桂珍、徐宝仁等被帮扶对象的成功经验,促进“精神扶贫”不断深入,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。

“精神扶贫”实施以来,在农村,落后的、保守的习俗正在不断地被克服,市场经济意识、改革开放意识、信息意识、科技意识、环境意识、法制意识明显增强。新技术不断引进,新的经济活动方式不断产生。人们思想活跃,致富热情高涨,新鲜事物不断涌现,利用电脑进行生产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已经出现。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过去存在的干群之间、村屯之间、农户之间的矛盾,促进了安定团结。实践表明,扶贫先扶志,治穷必治愚。“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”,“帮钱帮物不如帮树精神支柱”。这是农民群众对“精神扶贫”的评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